投稿指南
一、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,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。凡采用他人学说,必须加注说明。 二、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,精粹的短篇,尤为欢迎。 三、请作者将稿件(用WORD格式)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。 四、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,恕不退稿。 五、为规范排版,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: 1.论文要求有题名、摘要、关键词、作者姓名、作者工作单位(名称,省市邮编)等内容一份。 2.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: 基金项目:项目名称(编号) 作者简介:姓名(出生年-),性别,民族(汉族可省略),籍贯,职称,学位,研究方向。 3.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,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,一般用两级。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。表格应采用三线表,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。 4.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、最主要的、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。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。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-87的规定,采用顺序编码制。

宋远升:从挖煤工人到法学教授(2)

来源:北方法学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1-08-21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穷苦的生活阻挡不住宋远升对知识的渴求,他酷爱读书,学习成绩优异,语文成绩尤其突出,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读。可连饭都吃不饱,把学业继续

穷苦的生活阻挡不住宋远升对知识的渴求,他酷爱读书,学习成绩优异,语文成绩尤其突出,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读。可连饭都吃不饱,把学业继续下去只能是奢望,上完初二,因为缴不起下个学期15元的学费,宋远升辍学了。

在巷道中匍匐前进

宋远升成长在沂蒙山区,那里是石头较密集的地方,他感觉自己也像一块石头,这种感觉在读书时尤其强烈:“读初中时,我还是一块山地里的石头,即使体重不重,却不会被内心的风或者外部的风所吹起。”然而,辍学之后,宋远升感觉自己从一块山地里的石头变成了一片飘荡的羽毛,“有可能落在河的这岸,也有可能落在河的那岸,也有可能落在河水之中,更有可能被大风吹向远方。”

祖父母在邻近的枣庄做小生意,宋远升把那里作为了自己漂泊的第一站。他想通过打工来改变命运,在枣庄大柏庄卓山铁矿找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。

从采面上将沉重的铁矿石装满后,驾着用木棍做刹车的铁车向着远方的交接点疾驰,由于是重载下坡,铁车快若奔马,轨道旁一两米就是百丈悬崖……在铁矿的工作艰苦并且充满危险,和宋远升一起到矿山工作的有45人,三个月后,包括他在内只留下5个人。多年之后,宋远升故地重游,看到陡峭的悬崖,两股战栗,心惊不已。但对当时只有14岁的宋远升来说,一开始的打工生活却是快乐的,因为能吃饱,“感觉天地都宽了许多”。

宋远升在枣庄的第二份工作是在煤矿挖煤。“家有半碗米,绝不下窑底”,但煤矿收入比铁矿更高,对于穷困的宋远升来说,并不需要深思熟虑,单单这一点就足以让他在两者之间作出选择。

“井下的巷道或高或低,或宽或窄,碰到低且窄的,身体就得匍匐着前进。”宋远升坐的沙发座已经很矮,他伸手比划的比沙发还要矮上一截,“工作经常只能在50厘米的采煤面上斜卧着进行,那个姿势之别扭,无法用语言形容,那种环境别说工作八小时,就是什么也不做待上八个小时,也很少有人能做到。”

井下比铁矿山上更加危机四伏,每时每刻都可能遇到瓦斯、冒顶、洪水以及各种各样的危险。宋远升记得,有一次,他独自在一个采煤面工作时,暴露在瓦斯之中,“感觉自己像一条搁浅的鱼,甚至还不如搁浅的鱼,鱼还有人捡拾,我躺在冰冷的井下巷道的浅水中,周围一个人都没有。”幸亏他的意识没有模糊,后来慢慢苏醒,自救成功。也是在这座煤井,宋远升在上井时不慎将右手放入吊车的铁缆中,永远失去了一节中指。

井下的光线暗淡,但宋远升心中的希望之光却从未熄灭,因此他特别注意降低工作中的风险。“我能从黑暗的煤井最终走出,原因之一在于我很早就学会了降低劳作风险的方式。”宋远升说,“譬如,我知道在放炮采煤时,需要等硝烟散尽才能进去工作,否则,空气中的煤尘就会使人得一种无法呼吸甚至窒息的疾病;回采煤炭是最为危险的时候,要用铁镐之类的工具敲打头顶上面的岩石,防止它们突然脱落;在满是泥泞的矿井下的铁轨上推不动煤车时,用腰或者背部比下面用力效果要好些。”

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

在枣庄从事了两份繁重且危险的工作,宋远升并没有挣到什么钱,为了改变命运,他决定到更远的地方碰碰运气。

同村有人在南京泉水采石场工作,说那里每月能赚到400元,宋远升听说后,只身前往南京。

这仍然是一份繁重的体力劳动,宋远升要把爆破后散落在山坡的巨石装车,再送到远处的碎石机中粉碎。“至今难以忘记那几百米高的悬崖、白花花的太阳和山上随时可能落下的大大小小的碎石。”对于当时的工作环境,宋远升记忆犹新。锋利的石头将宋远升身上划得遍体鳞伤,夏天伤口很长时间都不结疤,他没钱去医院,也不愿意去医院,“结果最后浑身都是未愈的伤疤,如同一个个勋章,一直到不再从事这份工作才逐渐痊愈。”

繁重的工作令宋远升“胃口大开”,他一顿能吞下五六个大馒头,可吃的菜却让他苦不堪言,“顿顿都是冬瓜,因为冬瓜便宜,才三分钱一斤。”宋远升说,一连吃了三个月的冬瓜,吃到了要吐的程度,以至于他现在还对冬瓜抱有强烈的意见,“冬瓜是蔬菜中的骗子,表面上是固体蔬菜,入口就变成毫无滋味的水。”

比起糟糕的饮食,更让宋远升失望的是收入:“当时说一个月能挣400元,其实是最能干的一个月才能挣400元。”在采石场中,宋远升是最小的那一个,劳动能力无法和最能干的工人相提并论,一个月不仅不可能挣400元,还比他在枣庄工作时挣得要少。

文章来源:《北方法学》 网址: http://www.bffxzz.cn/zonghexinwen/2021/0821/517.html



上一篇:菠萝怎么给孩子吃最好?两种做法学起来
下一篇:这所北方的大学,曾经是全国前三,为何现在却

北方法学投稿 | 北方法学编辑部| 北方法学版面费 | 北方法学论文发表 | 北方法学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北方法学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